“腊八”风俗
“腊八”(农历十二月初八),亦称“腊八节”。旧时,每逢此节,多数庙宇例向善信施粥,相传是日为“释迦牟尼佛成道日”,食粥亦系纪念释迦修苦行之故,从而派生出了天宁寺“铜锅煮粥、普济饥民”的神话传说。其实,“腊八”与“腊八粥”并非佛教遗风,而是土生土长并有特定意义的华夏民俗。
《礼记》孔颖达疏曰:“腊,猎也。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。”早在远古时代,华夏先民就在秋收冬藏后,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,祈福消灾。此俗,夏曰“嘉平”、殷曰“清祀”、周曰“大蜡”、汉代改为“腊”,“聚万行而索飨之也。”《说文》云:“冬至后三戌为腊。”西汉文学家杨恽《报孙会宗书》有“田家作苦,岁时优腊,烹羊泡羔,斗酒自劳”的记载,民谚曰:“腊鼓鸣,春草生。”说明在汉代以前,人们就重视腊祭,擂鼓鸣金、翩翩起舞,乃是驱魔除妖、祈求国泰民安和迎春的憧憬。南朝《荆楚岁时记》谓“十二月八日为腊日”,至唐代形成影响颇大的“行赐食朝典”礼俗时,“腊八节”与佛教尚无直接关系。直到宋代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才出现了:十二月“初八日,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……诸大寺作浴佛会,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”的记载,可见是宋代以后佛教盛行才将“腊八”与“浴佛”联在了一起。至于“腊八”是“释迦牟尼成道日”之说,如果不是附会的话也纯属巧合。明清以来,“腊八”被抹上了浓厚的佛教色彩。可是,在不少地区,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种传说:朱元璋儿时替地主放牛,经常挨饿。有一年腊月初八,天寒地冻,饿急了只得捉老鼠充饥,挖到鼠洞深处,发现鼠窝里贮粮丰富,大米、赤豆、花生、红枣……样样俱全,取了煮粥,香甜可口。后来他当了皇帝,山珍海味吃腻了,想起往事,传令御厨以谷米果蔬混杂煮粥,食后大悦,才犒赏天下,每逢十二月初八,官民人等一律煮食“腊八粥”。直至清光绪年间,许多地方的《县志》都载:“今俗乃以腊八造粥……实朝廷典礼之常。”
“腊八粥”的煮法,《燕京岁时记》云:“用黄米、白米、粳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米、红豇豆、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葡萄,以作点染。切不可用莲子、扁豆、薏米、桂元,用则伤味。”用料十分讲究,正是华夏先民“聚万物而索飨”的腊祭遗风在民间的持久传承。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在其名著《红楼梦》中有“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”的表述,近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写专题文章《腊八粥》为颂,当代名作家王蒙亦在《我爱喝稀粥》一文中赞赏腊八粥“是粥中之王,是粥之集大成者”、“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”……
每逢腊八节,民间除煮腊八粥外,还有泡腊八蒜,酿腊八酒等习俗。腊八蒜是将蒜头去皮后泡在米醋内,月余后蒜呈浅绿色,味道鲜美,说是食后可驱疾病,避瘟邪。腊八酒,是腊八节用糯米酿制的酒,越年后酒呈暗红色,晶莹透亮,点滴成丝,酒味浓郁,饮后唇齿留香。可惜这种民间酿制的酒,一般数量不多,仅供家用,市场上很难买到。
来源:名希特产网 时间:2025-04-11
关注:
饮食礼仪特产推荐
饮食礼仪特产排行
- 冻羊糕
- 羊肉有益血、补肝、明目之功效,对治疗产后贫血有很好的效果。羊奶与牛奶相比,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质,是肾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,也是
- 关注:216
- 奶香花生牛轧糖
- 材料:棉花糖300克,奶粉200克,烤香的花生300克,黄油90克(花生提前炒香或者倒入烤盘,预热烤箱175度,中上层上下火,烤15分钟,放凉
- 关注:174
- 街头小吃凉皮
- 小麦面粉,清水,黄瓜,香菜,蒜,花椒
- 关注:163
- 牛轧糖
- 做过糖之后发现,含糖量那叫一个高;最大的制作心得不是锅铲比较难洗,而是千万别在夏天做牛轧糖。
- 关注:161
- 爽滑解暑仙草冻
- 我所说的仙草冻,其实我们这儿从来就是把它叫做凉粉。我是后来才知道,在我们大中国,大名鼎鼎的凉粉原来可以是截然不同的两样食物。
- 关注:1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