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三蒸灶卷
腊月二十三日为送灶日,蒸灶卷为灶君(俗称灶家娘娘)饯行,也有烙糖馅灶饼的。自然也是佛爷的名义凡人之口,尤其馋嘴尕娃和丫头们有幸享受眼巴巴等了半后晌的供品了。
腊八煮麦仁
腊八即农历的腊月初八,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惯。青海称之为麦仁饭。凿冰窟为臼,舂去麦皮,是为麦仁,于节日头天晚上同燎洗干净的猪头(亦有用牛羊骨头肉)肉并下椒盐等同煮,经夜文火熬煮,肉麦烂而成乳糜状,出锅盛于盆内,稠者掺开水并炝葱花热而食之,味香而富于营养。此等颇土的饭食,现已成为城市街头常年供应的特色小吃。
十月一吃扁食
十月一日为上坟祭祖并送"寒衣"之日。这一天青海人吃一种名曰"扁食"的水饺,亦称"老鼠儿",肉菜馅,碎粉条拌的素馅,包时左右打折掐捏出花边。其状椭圆如鼠,故名。
八月十五
青海月饼系"层瓤"大蒸馍,底径六寸余,重约二斤。发面内分别酿以红曲、香豆粉、清油,调成红、绿、黄三色,按外黄、中红、内绿的层次传成三层内瓤,包以白面皮,其上装点以红绿彩面做的花花、小动物及染红的杏仁等。节日期间亲友邻里互相赠送。另外,还有专供祭月之大月饼,径直尺八左右(整屉一个),皮瓤做法如同普通月饼,但上饰有别:外皮上面一侧用绿面做蛤蟆一只,点睛以椒籽,另一侧用三色面包以白皮做巨蟒一条,盘伏其上,剪铰以鳞纹,点睛以椒籽,昂首张口,俯视蛤蟆。民俗认为,月蚀是因蛤蟆吞噬之故,而蟒蛇是其天敌,塑此俗于月饼上,有降邪护月之意。祭祀毕,合家分享供品。
七月二十二
“羊肉煳茄儿"。民间以七月二十二日为财神爷之诞辰,如民谚所说,这一天青海人有吃羊肉煳茄子的习惯:清炖羊肉锅里放以削皮并破为几半的长茄子以及萝卜坨坨(块)。煮烂后,手抓蘸蒜泥及香醋食之。
七月始伊
先结的大豆角己鼓胀胀饱满,摘微黄之豆角煮焖熟,去粗、细皮而食之,味极鲜美。
农历六月初
将半青不黄的青稞穗头带秸摘下,挽把放锅内或上笼煮蒸熟,揉搓脱粒,簸去草屑,抓起来嚼着吃,味道清香;用石磨磨成寸丝状,青海人称它为"麦索儿",炝以热油拌匀,调上油辣子、蒜泥、介末、盐等作料进食,其味清新爽口,鲜美异常;麦索儿汤煮谓之"麦索儿拌汤",炝以葱花,别有滋味。此原为青黄不接时的度荒食品,后形成时令性风味小吃。
端午节
旧时青海人过端午节蒸枣糕(糯米泡软置笼布上,其间掺放红枣和葡萄之类蒸熟)吃,广大农村人就在端午当天做凉面搽凉粉。后来,端午节的粽子就慢慢普及开来了。
天社蒸馒头
天社是祭祖的日子,青海农村家家户户蒸大馒头,俗称"献子",上坟祭奠祖宗,同族人各摆献子于坟前,以大、白、绽者为虔诚,并受赞誉。祭后,青海人有送献子给邻居和亲戚的风俗。
二月二炒大豆
农历二月初二,是过罢小年和大年以及元宵节后的又一小节,青海民间有炒大豆(将泡透湿的大豆晾半干后,放入烧烫的细沙或黄粘土中炒熟)之俗,据说节间大吃二喝,耗财费食,二月二当天吃了炒大豆,心眼绽开,便精打细算过日子,下地忙新一年的农活了。